DB61∕T 1836-2024 黑木耳真菌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陕西省)

ID

1766F712DF57490AA5008CA9001CFE34

文件大小(MB)

0.75

页数:

9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4/9/3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DB61/T 1836—2024,I,目 次,前 言 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防治原则.1,5 主要真菌病害病原菌1,6 防控措施.2,附录A (资料性) 黑木耳主要真菌病害病原菌、特征、症状与防治方法.4,DB61/T 1836—2024,II,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柞水县科技开发中心、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西乡县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陕西中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宝鸡胜利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宝善、张海生、党辉、岳田利、李峻志、王媛、陆博、王勇、李怡萍、高媛、,魏义昌、赵时荆、赵胜利,本文件由陕西师范大学负责解释,本文件首次发布,联系信息如下:,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电话:029-85310409,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620号,邮编:710119,DB61/T 1836—2024,1,黑木耳真菌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适用于黑木耳主要真菌病害的综合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709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菌及其制品,GB 19169 黑木耳菌种,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GB/T 12728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黑木耳真菌病害Fungal diseases of Auricularia heimuer,黑木耳真菌病害是指真菌感染引起的黑木耳病害,4 防治原则,黑木耳真菌病害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学开展化学防治,5 主要真菌病害病原菌,引起黑木耳真菌病害的主要病原菌有木霉、链孢霉、青霉、毛霉、根霉和曲霉,其危害症状见附录,DB61/T 1836—2024,2,6 防控措施,6.1 农业防治,6.1.1 栽培场所与场地的选择,栽培场所与场地的选择应符合NY/T 2375的规定,栽培环境应符合NY/T 391的规定,6.1.2 培养基制备,培养基原辅料应符合GB 7096和NY/T 1935的规定,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培养基制备操,作应符合NY/T 2375的规定,培养基含水率为62 %~65 %,初始pH 7.0~7.5,6.1.3 灭菌,培养基装袋后及时灭菌,灭菌按NY/T 528的规定执行,6.1.4 菌种选用,菌种选用应符合GB 19169和NY/T 1742的规定,菌种使用应符合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6.1.5 接种,菌袋灭菌后,待温度降到20 ℃~28 ℃时,接种操作按照NY/T 528和NY/T 1742的规定执行,6.1.6 发菌管理,培养室内应清洁、通风,在菌袋进入培养室5天前进行消毒。发菌期间保持黑暗,温度18℃~22℃,空气相对湿度55 %~65 %,CO2浓度0.1 %~0.3 %。接种后4 d~5 d检查污染情况,发现污染菌袋及时,处理,6.1.7 菌袋运输管理,菌袋运输管理应符合NY/T 1935的规定,6.1.8 出耳管理,6.1.8.1 打孔,打孔前应对周围环境和打孔器具进行消毒处理,6.1.8.2 催芽,催芽期间,菌袋周围环境保持洁净,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 %~95 %,温度15 ℃~20 ℃,CO2浓度,0.04 %~0.15 %,散射光照射菌袋。开孔初期不应对菌袋喷水,6.1.8.3 子实体生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温度15 ℃~20 ℃,CO2浓度0.04 %~0.15 %,使刚刚形成的耳芽,始终保持湿润状态,同时要加强通风,防止高温。每天喷水3 次~10 次,每次喷水2 min~10 min,高,温期减少喷水,水质符合GB 5749的要求,6.2 物理防治,DB61/T 1836—2024,3,在日常生产管理中对光照、温度、湿度、气体等物理因子综合调控,尽可能的提供适于黑木耳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6.3 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或其代谢物去抑制或控制病原菌的发生发展。优先选择,使用部分生物源农药抗菌素制剂,如中生菌素、多抗霉素和农用链霉素等,对真菌病害进行预防和控制,6.4 化学防治,生产过程中对生产场地定期消毒。选用允许在食用菌上使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但出耳期不得向子实体上喷药。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和NY/T 393的规定。化学防治方,法详见附录,DB61/T 1836—2024,4,AA,附录A,(资料性),黑木耳主要真菌病害病原菌、特征、症状与防治方法,A.1 黑木耳主要真菌病害病原菌、特征、症状与防治方法,表A.1 黑木耳主要真菌病害病原菌、特征、症状与防治方法,病原菌特征与症状防治方法,木霉初期在培养基……

……